猛地发现,距离我高考已经过去10年了。
不知不觉,十年都已经过去了。再怎么开玩笑说自己是十八岁少女,也不得不承认这十年的经历,有些东西变了就是变了。大学毕业、换了两份工作、兼职创业、恋爱分手、从北京搬到深圳……接过高考这一棒,继续完成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命题,在各种困难和温暖中,增加生命的厚度,以便无聊时还有回忆可以咂摸。
如果我的生命可以写作一部小说,高考一定是“我”这个人物真正成长的初始点。高考之前,我是被封闭在象牙塔里的学生,考试念书就是全部,对于职业和未来的想象全靠影视作品和小说。那时候真的很学生思维,仿佛人生是百米赛跑,跑过高考,就走上了星光大道。
但后来才知道,人生并不是百米赛跑而是接力赛。高考是很重要的一棒,但也仅仅是一棒。高考考得好,你会顺利一些;考得不好,就多绕一些远路。但坚持下去才是意义。
我觉得对于高考要有一种战略上的重视,但战术上需要放松,更长远的人生才是目的。如果把高考看得太重,在还未有足够能力想通和面对挫折的时候,万一失利,就很容易一蹶不振。
终局最重要。很多高考考得好的人,未见得后来就真的顺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的每一棒都很重要,需要胆大心细。
我是听着“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说法长大的,但过了很多年,看过很多不幸和阴差阳错以后,才惊觉曾经我们以为普通的平安喜乐的人生就已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毕竟,睁眼看世界的机会也是我们跑过几亿个同类才赢来的。以前学进化论的时候,潜意识里没有把人类生存算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一份子。
十年前的高考,我是一个很彻底的失败者,那是我学生生涯考得最差的一次,还心灰意冷地胡乱报了志愿,又没有勇气复读,带着拧巴和妥协去上大学,上课学习、社团活动、兼职实习、参加比赛……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仓促地过完了本科。
到现在我也很难说我完全从高考失利的挫败中走了出来。表现之一就是我发现自己其实下意识地回避这段记忆以及和考试相关的字眼。我害怕考试,害怕再次失利,害怕自己是真的不行。就像《山月记》中所言,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砂砾碌碌为伍。
我看过很多人在网上倾诉自己哪怕是过去十几二十年还是会做有关高考的噩梦。我没有做梦,但提到考试我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处于竞争的状态下。
更可悲的是在工作的头一两年,我发现自己除了考试和竞争,再没有多余的技能。有好些个瞬间,我觉得自己像是战争结束后退役的老兵,手脚健全,突然有了自己的时间,带着战后的阴影,却不知道自己要过哪一种生活。
没有自由的生活还不是最可怕的,被压制的时候,你知道敌人在哪里,本能的反抗也是一种生活主题。最可怕的是心在漫无目的的流浪,像是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儿。毕业后大概有两年的时间都是这样的状态,只是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不知道,事后走出来,才肯在朋友聚会时当做历史讲出来。
现在之所以想或者说敢公开表达这一段,主要还是年纪大了以后就不太爱去在乎别人的想法,自己心疼自己,当下舒心更重要。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主动的去触及伤疤,希望通过免疫疗法让容易心碎的部分变得更加坚强。
受我父亲影响,我对坚强和体面非常执着,就觉得人活一世要有品格、傲气,这样才体面。以前喜欢用藏拙的方式来维护尊严,但现在发现极度坦诚才是真正的无坚不摧。
当然,现在也会藏拙,只是不再害怕露拙,大大方方地承认我不会,然后努努力学习一下,再学不会就会自我劝告“人各有命还是不要强求”。
我花了近10年的时间,才从因果论走到概率论,学会和接受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没必要和谁去比较。我们努力也不就一定有结果,只是求个心安,求增加胜率。
如果我可以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当时我坐在考场上不会那么紧张,不会觉得没有考好人生就会完蛋,也不会在考砸以后就破罐破摔。
我知道,人生没有如果,我也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但有人还有机会。这些年写作的经验告诉我,文字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流浪,它可能会在某事某地救赎某个人。
写下这些文字,也是希望还有选择的人明白,一个漂亮的结果,一个灿烂的明天,是由无数个小选择构成,选择成了习惯,结果就是必然。光靠某一刻的灵机乍现,不足以支撑整个漫漫人生。
人生有无数重启的机会,只要你自己不放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