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计划6月的节奏应该是上半个月玩耍,下半月认真工作,但回了趟新余老家、又去景德镇转了一圈以后,我清楚地意识到有些固守了十几年的价值观正在松动。
好像突然就没那么想要拼事业了,也不想做什么一个所谓的独立女性,甚至有一种想要嫁做人妇、为他洗手作羹汤,过温馨小日子的冲动。
这个念头当然不是第一次萌发,但却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
以前它出现的时候,更多是人累了以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调剂。作为一个长相尚可、性格活泼还有点意思的适婚女性,累趴了的时候,谁没有问过自己一句“为什么我非得这么努力,就不能找个好人嫁了享享福算了?”
但紧接着又是咬咬牙、洗把脸,点些吃的,接着把活儿干了,告诉自己“人还是要靠自己,靠山山会倒”。
也就是说,提归提,但你知道你不会选择厨房那方寸之地,没说出来的其实还有对不用干活就能享受生活的女性的一丝丝鄙夷。但谁又能说,一点羡慕都没有呢?
再后来,因为疫情的关系,这种念头时不时地会冒出来,在突然被封闭的时候,在过了几天正常生活又要求24小时核酸的时候,在被各种要求烦得要死、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喜欢大城市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想要在职场上做一个所谓的女强人?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恋爱很多年但最后没办法结婚、心甘情愿当一个一定会被人指指点点的大龄女青年?是不是真的可以把自己照顾好、独立地生活?
答案是,我没那么想要,也没那么坚强。
我觉得大城市很好,活动很多,看似志同道合的陌生朋友会更容易匹配到,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也就那样,最终能每周见面吃饭的还是那几个老朋友而已。这次回新余就感觉也蛮好,可能是因为弟弟弟妹都是同龄人,娱乐文化设施至少可以满足我,而我的业余爱好本来也不过就是吃吃喝喝看看书。
至于女强人,算是彻底明白我就是不想,以及我对成功的渴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爱的满足)决定不太能做得到。对于这个标签的认识变化,也是我一路以来的成长变化。关注我时间比较久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父亲管教非常严厉,同时高要求、高标准,做得好是理所当然,做不好就是挨批的那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一直觉得自己必须要非常优秀才能被爱。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放松。
直到我发现很多事情是努力也做不到优秀,尤其是像别人一样优秀的时候,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和恐惧,我不愿意行动,我害怕努力了恰好证明“我不行”。
同时也发现性格当中那些刚硬的一面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觉得很疲惫,比如关系里讲道理,一丝不苟,一副教导主任的模样盯着别人的缺点……这种错位和挑剔,让我始终无法拥有高品质的爱情和友谊。因为我对自己过于挑剔,而这种挑剔也投射到我的周围,越亲近越受伤。
但随着这几年对自我的接纳,整个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柔软,不需要通过事业上有所成绩来证明自己只有这样才值得被爱。之前看《原生母爱》这本书里也有提到,有充足的安全感和爱的人,不会有非常明显的焦虑。
举个例子,同样是考试失败,如果没有被无条件爱的人,就会更容易焦虑,担心考试的结果影响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能够确认自己被爱的人则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考试结果。
所以你再看“淡定”这个词的时候,就会觉得它确实是因为富足,但不仅仅是因为物质的富足,而是爱和安全感足够多,多到可以托举他。
至于两个人生活这件事,我一直都有考虑。我很希望能够和我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我希望我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信赖的伙伴、最亲密的爱人。哪怕是这段关系的期限并不是永远。
是的,我对婚姻或者说两性关系的态度其实是又期待又悲观的。一次就选到对的人,难度太大了;时间拉长来看,变数太多了。
不止需要经营,还需要运气。
天时大于地利,大于人和。感情尤其如此。有时候你在一段关系里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看清了自己、也能理解彼此的不容易了,但你发现爱没了,如论如何都不愿意再花心思去重建这段感情了。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才真正听懂林宥嘉歌里唱得“我没有说谎,是爱情说谎”,才明白感情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为先学会的那个人没有再多一丝力气继续了。
现在的我,很乐于看到这些变化,不会再觉得自己一会一个样,用三心二意来给自己贴标签了。我接纳这些不同的想法,也感谢它们构成了完整的我,让我可以拥有更完整的力量去和问题相处。
我也相信,人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做出最真实、最忠于自己的决定。如果真想活出自我,请一定要去找到最轻松的状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