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不确定性周期的法则——回归商业本质

前段时间听小米创始人雷军的演讲,他讲到一个事,我特别感慨。
他说他担任金山总经理的时候,公司发展陷入危机,那段时间,每到发工资的时候,都是他最难熬的时候。最惨的时候,公司账上只有几十万,发不出员工工资。
同事们也很绝望,陆续有人离职,他焦虑得很多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经过这件事之后,他痛定思痛,包括后来创立小米,雷军一直都有一个原则,一定要在公司的账上留一笔现金,一定要确保能发18个月的工资,无论如何都不能动。
还有一件事也特别触动我,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我和俞敏洪老师直播对谈,他也说,新东方账上一定有一笔钱是不能动的。
这笔钱是新东方的保命钱,这笔钱,必须能够满足假设有一天新东方突然不能做了,要能够把学生家长的钱全部退还,把员工的工资全部发完,一分钱不欠地倒闭。
因为始终有一份冗余,他们也拥有了对抗风险的能力。
前段时间,我和浙江建工地产集团的伙伴聊了聊,我发现这家企业身上也有同样的气质。
这种气质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反脆弱的能力,或者说战略定力。
尤其是在当下的房地产行业,他们能够稳健生长,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份难得的战略定力。
 

图片
储备冗余,构建反脆弱能力
建工的同学说,他们很少动用银行贷款,即使房地产发展很好的时候,他们账上也永远留有开发全周期的充裕资金。
这份冷静和克制,让我非常惊讶。
我们都知道,资本杠杆是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向银行借贷,然后大量拿地、进行开发、快速销售、现金回流,然后再扩宽融资渠道,用于新一轮的拿地。
建工的同学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经常和香港以及国际房地产商打交道,了解近百年来房地产发展的全周期。
所以,深深认可一点,杠杆既是效率,也是风险,一个组织要有反脆弱的能力,就得储备冗余,其中之一,就是低杠杆。
比如,即使像EAC、EFC、EIC这样,滚动投资数十亿的大项目,他们也极少动用银行贷款。
这种做法在激进时期,可能显得有些保守,但面对不确定,保持战略定力,储备冗余有时候是可以救命的。
因为冗余可以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冗余,没有反脆弱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承担风险的能力。
我有次和王立铭老师对谈,他讲过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他说,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是看不到绿色的,因为我们的祖先长期生活在地底,在黑暗中活动,不需要这个能力。
但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大约2000万年前,负责看到绿色的基因被错误复制了一份,就变成了两份绿色基因,成了冗余。其中一份绿色基因发生变异,变成了红色。然后,就能分辨绿色和红色了,比如,在绿色的树叶中快速识别成熟的果实。然后就成了一种优势,被保留了下来。
对应到企业也是这样,一个没有冗余的组织或者个体,其实是经不起任何意外挑战的。
相反,当一个组织拥有冗余的时候,就拥有了反脆弱的能力。
尤其是在当下的房地产行业,拥有反脆弱能力的企业,可以给用户更多信心。

图片
造最好的城,
租给最有名的企业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曾经那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终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是消费者获益。
所以,杠杆率低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是把产品本身研究透,把用户研究透。比如,你的用户是谁,你是为谁服务的?你要对你服务的用户有不偏不倚的认知。
建工的同学说,他们做的事情是为标杆企业建地标。
什么意思呢?
就是造最好的城,然后租给最有名的公司,出售给全世界知名的基金。通过引入头部企业,或者标杆企业来带动整个写字楼,带动整个区域的商业氛围。
所以,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标杆企业需要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吸引他们入驻。
比如,建工在10多年前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EAC,定位就是造最好的城,租给最有名的企业。
所以这不是一个先有产品,才有需求的过程。
而是先把用户研究透了,再去打造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然后不断迭代、不断迭代的过程。
在这个逻辑之下,EAC项目完成后,就顺利引入了UBS瑞银集团、DBS星展银行、ANZ澳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
EAC也因此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杭州的第一站。建工的同学说,鼎盛时期的EAC,聚集了20多家首次进驻杭州的世界500强企业。
这套逻辑,同样用在了后来的项目EFC上,EFC是一个超过百万方的超级综合体。
足够大,足够有特色,能够满足头部企业的需求。
EFC建成后,很快吸引了阿里巴巴、快手科技、字节跳动、基汇资本、贝壳找房、明源云、科大讯飞、华为、老虎证券等入驻。
随着阿里、快手的入驻,一大批上市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纷纷扎堆在EFC办公。
为什么能吸引阿里入驻?我很好奇。
建工的同学说,因为足够大,在未来科技城,只有EFC能提供一幢楼超过7万方的办公空间。同时,满足了租给阿里云的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8小时娱乐的需求。
足够大,才能彰显头部企业身份的象征,满足需求,才能触发交易。
继EAC、EFC之后,位于杭州钱江世纪城CBD的EIC,延续了“足够大,足够有特色”的风格。
EIC近50万方,它的整体设计,是由苹果“飞船总部”的设计者设计,三层挑高的剧院式office大堂,近5000㎡、长约300米的超级大堂等。
还有“梦露裙摆式”大雨棚,金属纤维仿佛被气流掀起,据说可以同时容纳18辆汽车。
这个大雨棚,晴天可以遮阳,雨天能够避雨。
比如,如果是雨天,客人来到综合体,下车后,一定不能被雨淋到,她的高跟鞋一定是踩在干净的地面上的。
图片
建工的同学说,在“造最好的城,租给最有名的企业,出售给全世界知名的基金”的基础上,他们还有一个理念,就是要构建工程师社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基于工程师文化,去培育一种热爱创新和创意的文化土壤。然后,把具备这样的气质的产业和人才聚集起来。营造一种类似Google、Amazon园区的互联网社区氛围。
我们说,用户和产品,从来都是双向的选择。
比如,头部企业需要一个能彰显它品味、地位和气质的“产品”。
当需求和解决方案撞在一起,交易自然也就发生了。
建工做的事情,就是为用户创造环境,所以就要去猜测未来你的用户生活在此处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吸引这些用户。
然后专注地、持续不断地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

图片
成为生态的辛勤园丁
 
随着这些企业入驻,他们又会慢慢“退化”成服务商的角色。
什么意思呢,这时候,重要的不是你了,是那些已经入驻的企业,那你就得做好服务商的角色,服务好这些入驻的企业。
把自己当成生态的园丁,做一些修修剪剪的事情。
赵珂僮在《极致服务指导手册》这本书里讲过一个观点:产品和服务之间没有界限,或者说,产品将会变成服务的一种工具或附属物。
当一件产品做好以后,你和用户之间的链接,就是靠服务驱动的。
比如,他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酒店服务业。
酒店,原来就是卖酒的地方,但有客人要吃下酒菜,怎么办?
于是酒店就渐渐做起了饭店生意。
有客人喝醉了之后回不了家,要找地方住下,怎么办?
于是酒店又渐渐做起了旅馆生意。
还有外地客人入住酒店是为了开会,既然这样,何不在酒店内直接开会呢?
于是就有了现代酒店的雏形,酒店成了提供餐饮、住宿、会议服务的场所。
对一个项目或产品来说,它的特性、价格、形象,是决定它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只有这些远远不够。
要保持持续的成功,就要和用户建立长久的关系。
比如,用户需要什么服务,你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服务?
只有看到用户真正的需求,甚至那些还没说出口的需求,并且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才能保持长久的链接。
以建工为例。
当造了最好的城,租给了最有名的企业。然后呢?
这时候,就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和用户建立联系。
建工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通过资产管理的方式,以服务商的角色继续和用户建立链接。
比如,他们除了写字楼和绿色住宅外,还运营酒店、服务式公寓、购物中心、街区商业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入驻企业的商务配套。
什么意思呢?
比如,头部企业要入驻,那他除了关注是不是够大,够气派。他还得关注,入驻以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你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获得了更进一步的信任。
比如,入驻的企业要接待合作伙伴,需要靠谱的酒店怎么办?
比如,这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候选人可能会关注,周边设施和环境问题,下班逛街购物方便吗?购物中心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再比如,头部企业一般都需要配备食堂,能不能为他们配备足够容量的空间作为食堂。
建工的同学说,阿里入驻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需求,要有一个超大容量的食堂,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解决了配套问题。
包括其他企业入驻,除了看重写字楼本身,对于资产管理和配套服务也是非常看重的。
这些服务理念也延续到了最新项目EIC上,这个近50万方的超级综合体,不仅满足了用户对“身份地位”的需求,也提供了一个包容、开放、共存共赢的文化氛围。
图片
比如,它在硬件上包含了写字楼、时尚MALL、商业街区、无界空间等等。在软件上,提供了大量无边界公区、国际会馆,以及 Club Corp服务等。
当用户被打动后,业主方隐身幕后,以一个服务者的角色,继续和用户建立链接。
因为,一个产品卖出去,真正的交易才刚刚开始。
 

最后的话

我们说,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时代过去了,最终都会回到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消费者获益,就是把事情做好。
比如,把产品本身研究透,把用户研究透。知道你的用户是谁,你是为谁服务的,要对用户有不偏不倚的认知。
然后创造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解决真正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面对浮躁的市场,面对各种意外和不确定,保持冷静和克制。
就像《反脆弱》这本书里说的,“风会吹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在寒冬中绽放。
祝绽放。
原创文章,@云鸣通网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