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机器,是如何暴走运行的?

今天这篇文章,建议你认真看一遍。一定要看懂。看完还要一直思考。
为什么?
因为我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今天的商业世界?2022年、2023年、未来、以后,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我有责任回答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文章,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商业就像一部机器那样运行,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它也从不会为谁停留,只是一路暴走,永不停息。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接受、顺应、行动。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看不懂正在发生的变化,所以困惑、迷茫、焦虑。
但恰恰所有的机会,都藏在变化里。
所以,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变化”。
理解了变化,就能理解商业机器如何运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我也和你分享自己的思考方法。这个方法简单实用,帮助了很多企业成长和转型,也帮助了很多个人发展和躲避危机。
图片
商业机器,就在波动、周期、趋势、规划,这4种变化里运行。
文章有些长,内容有点多,但我相信,坚持看完,会有一些启发和收获的。至少先看完5段吧。
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
就从波动开始吧。

1.随机波动:不需要过多关注
波动,很好理解,就是上上下下地震荡。
商业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波动。
但很多时候,这些波动都是随机的。
没什么太多的意义。
直白地说:随机波动,非常无聊。不需要过多关注。
我举个例子。最典型的,比如说股市。
我经常看见一些人在开会或者聊天的时候,忍不住打开手机,一直刷刷刷,盯着股票看盘。
每过5分钟,就关心自己的股票是涨了还是跌了。涨了1个点,开心得要命。跌了1个点,沮丧得抓狂。
每当看见这样的人,我就知道他想在随机波动里赚钱。但往往也是这样的人,最难赚到钱。
因为超过90%的时间,股票价格的上蹿下跳,都是毫无意义的随机波动。
就像这句话说的一样:
从1926年到1996年,在这漫长的70年里,股票所有的报酬率几乎都是在表现最好的60个月内缔造的,这60个月只占全部862个月的7%而已。
要是我们能够知道是哪些月份,想想看获利会有多高!但是,我们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做到。
所以,也才有了经典的投资结论: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
因此,面对随机波动,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关注。在场就行。
那不关注短期的随机波动,应该关注什么呢?
关注长期主义。
著名投资专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短期来看,股票市场就是个投票器;但长期来看,它是个称重机。”
好的公司,会自己埋头工作的。会让自己变得更胖、更重、更结实。最终打败更瘦、更轻、更虚弱的公司。
让我再和你讲一个小故事。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崩盘。这一天蒸发了美国当年GDP的十分之一。
这天,巴菲特也损失了3.42亿美元。
但是,他没有急得四处抛售,反而很安静。和往常一样,接电话,看报纸,看年报。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次会发生股市崩盘。
巴菲特回答:可能它涨的太高了吧。
他相信,股灾过去,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会重新反映出应有的价值。于是,他开始了平静的捡漏。1988年,他买入了可口可乐。一家让他日后赚的盆满钵满的公司。
所以,不需要总是盯盘,不需要总是关注随机,忘了它吧!相信好的公司会自己“上秤”的。
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也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让自己也变成一个“上秤”的人。
一切都围绕长期价值展开。
It's All About Long-Term。
图片

2.红利波动:有红利时抓红利,没红利时比能力
但是,商业世界里的波动不止一种。
第二种波动,叫红利波动。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的。
因为红利,就是短暂的供需失衡。
供需失衡,就意味着机会。
我们这代人经历的最大的供需失衡,也许就是互联网红利。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爆发。就说一个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东西:电商。
电商的对手,是传统零售。电商对传统零售,是结构对结构的冲击,线上对线下的冲击,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冲击。
交易链条大规模缩短,去掉了很多中间环节,效率大大提高,电商有碾压性优势。
互联网刚兴起时,买家多,卖家少,供需失衡。
只要商家进去,就给扶持,给流量,就能赚钱。
很多人成功,就是吃到这波“流量红利”,有意无意踩中风口。
但是现在,红利已经基本没有了。
因为只要有红利,卖家就会迅速聚集,抢夺买家,直到供需平衡,红利消失。
“线上流量成本太高了。一个获客成本已经几百块了。”
“别说线上了,线下也没有性价比高的流量了。”
“别说线上线下了,三四五线下沉市场也没有红利了。”
在红利期,“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红利期一过,“天下就没有好做的生意”。
于是很多人问:怎么办?
有红利的时候,抓住红利。没有红利的时候,比能力。
现在最大的能力,就是管理能力,经营能力。
以前我们浪费了很多事情,管理上没那么精益求精,甚至还会把这些浪费,说成是试错的代价。
但现在错不起了。
大量互联网公司,开始裁员。
很多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公司,巨额亏损。
连任正非老爷子,都觉得有寒意了。
管理和经营,现在就是比谁的预算制度完善,比谁的成本控制精细,比谁的组织结构合理。
然后,把“事业”建立在“生意”的基础上。
每一笔交易都是一个小循环,卖出去东西就得赚钱,这叫生意。
你为了更大的格局,打算10年之后再赚钱,这叫事业。
一定把事业建立在生意的基础上。
不用长远收入,承担短期亏损。不用拆东墙,去补西墙。不用追求200%的增长,而是保证每个单元健康,每个单店盈利。
这是在商业世界里,面对红利波动的方法。
你的行业,还有红利吗?
有红利时,不用客气,这是供需失衡的机会,抓住短暂的时间窗口,错过就没有了。没有红利时,不抱侥幸,认清现实,比拼实力。
图片

3.结构波动:让自己更加稀缺
在商业世界里,还有第三种波动,叫结构波动。
就是在一条价值链里,最稀缺的那个人,能赚到最多钱。而这个“稀缺”,也是会流动的。
我举个例子,你马上就明白了。
比如说你现在每天都用,但可能被你忽略的:口罩。
还记得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吗?当时所有人都蒙了。
但当大家缓过神来,突然,全国人民开始疯抢口罩。
请注意,这时谁稀缺,谁就赚钱。
所以,卖口罩的,很赚钱。
但很快,口罩现货就卖完了。当他们再去进货时,发现进货价大涨。原来,真正稀缺的不是口罩卖家,而是口罩工厂。
口罩卖家的利润,顺着价值链,转移到了工厂。这就是谁稀缺,谁赚钱。
然后,当大家发现利润都在口罩工厂时,大量工厂都想转型做口罩,分一杯羹。可是,开口罩工厂,必须买一种设备,口罩机。这时,口罩机变得最稀缺。
有一次,我帮一位企业家朋友,问另一位企业家朋友,口罩机的价格是多少?从几万一台,涨到20万一台。后来最贵的时候,涨到了200多万。
利润又顺着价值链,转移到了更稀缺的口罩机。
再然后呢?当越来越多工厂转型做口罩,买到了口罩机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人都不会开机。怎么办?招有经验的口罩机工人。
可是,这突然一下子,去哪里找?只好去挖。口罩工人,可能这一辈子都想不到,自己居然也会稀缺。
他们开始按天收费。一天多少钱,你猜猜看?一天8万。
这时,利润又顺着价值链,流向口罩工人。
再再然后,口罩机都安装好了,口罩工人也培训好了。这时,谁开始赚钱了呢?熔喷布。
我们戴的医用口罩,其实有三层。真正核心的,是中间的那层,经过静电处理的熔喷布。前后两层都挡不住病毒。只有中间这层,能用静电,把病毒吸附住。
于是熔喷布开始涨价,价格从2万一吨,涨到了70万一吨。
利润,又顺着价值链,流向了熔喷布。
看看这条价值链:
口罩卖家→口罩工厂→口罩机→口罩工人→熔喷布。
稀缺性随着左边的商品,向右边的资源不断移动。口罩的利润,也从最左边,流到了最右边。
这就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稀缺的一方会拿走更多。
用价值链的眼光,来看待商业世界,你就会看清楚很多问题。甚至预测很多问题。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行业,价值还会继续向上游流动。卖锂电池的赚钱,有锂矿的更赚钱。下游很可能只是为上游打工。
比如说,直播带货行业,价值也会继续向后方流动。当主播越来越多,这时谁能找到更好的产品,谁能更持续稳定的交货,谁就会更稀缺。懂选品的,懂供应链的会更加值钱。
所以,面对结构波动,让自己更加稀缺,及早进入一个可能稀缺的环节,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图片

4.意外波动:敬畏极端风险
但是,商业世界里还有一种波动,一定不能忽略,就是意外波动。
意外,就是黑天鹅,就是那些你根本想象不到的事情。
这些意外,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来上一次,就会赔上自己所有的运气。更严重的,被直接带走。
上海胶州路大火后,我在家备了一套从18楼跳下的缓降设备。
我的朋友更厉害,2012电影放完后,他在自家楼顶装了个热气球。
万一真的有大水,他能飞三天。
当然,缓降设备,我一次也没用过。热气球,我朋友也一次没有飞过。
有的人说,你太谨慎了吧!杞人忧天!
但是,极端事件之所以极端,就是因为发生概率很小,但破坏性极大。
我们必须敬畏极端风险,然后把风险隔离掉。
说回近的,就说疫情。
多备几个口罩,几瓶酒精,总是好的。
手头上留足一些钱,少的话3个月,多的话半年一年,也是好的。
冰箱里适当储存一些食物,买点干粮牛奶罐头,更是好的。
这些都是冗余,但冗余是必要的。
说得好听一些,冗余是选择权。说得直接一点,冗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活下去。
这是一句白得不能再白的话了。
在网上有段话是这么说的,说得很好:
在同一辆列车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
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空中课程很自律,有人打麻将玩游戏混混沌沌过日子,这是价值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
这场灾难,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道德、灵魂、理想、价值观等都是场筛选。
所以战胜意外和不幸,所要做的是提高所有的免疫力。
面对意外,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图片
但是,很多人说,波动好像太没有规律了。
有没有什么变化,是比较好预测的?
有。周期。
周期,就是那些会周而复始的东西。
这个世界有春夏,就有秋冬,就像四季一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可在商业世界里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周期,他们彼此作用,相互嵌套。
小的周期,可能会影响你一两年。大的周期,甚至会影响你一辈子。
相信我,如果你对周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人生都有不一样的规划。

5.小周期:基钦周期
我们也从最小的周期开始:基钦周期。
基钦周期,顾名思义,就是用它的发现者英国统计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来命名。
他认为,企业存货变动,是造成这一周期的主要原因。所以基钦周期又被叫做:库存周期。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有库存呢?
因为生意紧俏的时候,库存可以避免产品卖光,及时补货。因为企业经营,需要降低成本,所以有时会一次性集中采购。
总之,企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经营和市场变化来调整库存。
就像水库一样。丰沛时蓄水,枯竭时放水。目的只有一个:让水流平稳。
而企业库存的变化,也能反映经济的变化。
当经济繁荣时,市场需求很旺盛,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也很好,因此会不断主动增加库存。
当生产增加到一定阶段,产品供大于求时,企业的东西卖不出去,市场也开始萎缩,企业的库存会被动增加。
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会开始降低生产,甚至甩卖产品,主动减少库存。这个时候,一般也面临着经济萧条。
然后,随着产品价格下跌和供给下降,市场需求逐渐回暖,人们又开始更多消费,库存逐渐减少,经济开始复苏。
但这时企业还是很谨慎,直到确认复苏之后才敢再投入生产,再次主动增加库存,进入新的一轮库存周期。
图片
而一个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大概是40个月左右,3-4年。
所以企业也可以根据这个时间,作为对自己经营的参考,做出决策。
但是,这只是一个最小的周期。
图片

6.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比基钦周期(库存周期)更大的,是朱格拉周期。
没错,朱格拉(Juglar)也是一个人,一个法国的经济学家。
朱格拉周期以企业设备的大规模更新,和资本投资为主要驱动力。
就像我们自己家的家电旧了坏了要更新一样,企业的生产设备也需要迭代。
时间太久了,零件老化,设备的生产效率下降,这都会让企业砸钱购买新的设备。
技术发展了,新的设备性能更好,效率更高,企业也有可能砸钱购买设备。
这些行为,都会让企业增加投资。也会增加产出。
朱格拉总结,设备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投资的变化,也会传导影响经济的运行。
所以朱格拉周期,也被叫做投资周期。
那么投资周期,是怎样引起经济变化的?
当企业的设备老化,需要进行更新改造时,企业的投资会增加,也会推动社会的产出增加。
这时,会推动经济走向繁荣。
当企业的设备更新结束,企业减少投资时,社会的产出也会下降。
这时,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甚至进一步下滑。
图片
而一个朱格拉周期(投资周期),大概是8-10年左右。
所以也有不少人,根据企业采购了什么设备,根据设备更新的频率,来判断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只是中周期。还有更大的。
图片

7.大周期:库茨涅兹周期
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Kuznets)提出了一个更长时间的周期。
平均时间,在20年左右。
而这一长度的周期,在建筑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库茨涅兹周期,也被叫做建筑周期。有的人更直接,叫做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房地产周期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在房地产周期上升阶段的初期,开始有了市场需求,住房空置率开始下降,房价企稳。
当房地产市场进入更快速的上行后,需求更加旺盛,销量更加上升,住房空置率进一步降低。房价这时会加速上涨,也会刺激更多人开工建房子。
但当房子供给太多的时候,空置率开始上升,房价下降,房地产投资也会萎缩。
当房地产成交继续减少,空置率会继续上升,房价进一步下降,房地产陷入低迷。
直到新的需求出现,开始新一轮周期。
图片
前面说到,一轮房地产周期,大概20年。
为什么?
因为大家也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房地产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
人口因素,是造成房地产周期的重要原因。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住房需求的增加,人口的下降,会导致住房需求的减少。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从依赖到独立,从住在父母家到自己买房成立新的家庭,平均也需要20年。
所以,很多人也从人口的角度分析房地产的发展。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年轻人,占人口的比重增加,那么这个地方的房价也还会上涨。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老龄化很严重,那么房价也会随之下跌。
这,就是库茨涅兹周期(建筑周期,房地产周期)。
但是,这就是最大的周期了吗?
不是。还有更大的。
图片

8.更大的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Kondratiev),发现了更长的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简称,你可能听过,叫做康波周期。康波周期的平均时间,是在40年-60年左右。
40年-60年,也是一轮技术革命的时间。
所以,康波周期也被称为,技术周期。
这个周期,大概是这样的:
一开始新技术出现,社会的生产率提高,社会的总财富因此增加。
但是市场经济的自由流动,会让最有效的生产资料跑到最会使用的人手上。所以每次的科技进步,都会让一部分人优先掌握科技,形成头部效应。
与此同时,社会的财富差距也会慢慢扩大,带来矛盾。
然后,就需要分配方式来做调整,把科技和时代的财富分给大家,缓解阵痛。
于是,一次新技术出现带来的社会总财富,逐渐普惠给了所有人。
一个周期,就结束了。
接着,等待下一次新技术的来临。
而从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我们已经经历了5次技术周期。每一次大的周期,都是一次洗牌,一次造富运动。
第一次技术周期,大概从1780年左右开始。
没错,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诞生,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技术周期,大概从1845年左右开始。
这个时代,也被称为“蒸汽和钢铁时代”。因为蒸汽机的出现,蒸汽汽车,蒸汽轮船也被发明出来,不仅是钢铁煤炭,铁路和交通运输业也快速发展。
这也意味着,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得到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的扩张,也因此加速。
第三次技术周期,大概从1890年左右开始。
这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内燃机的出现,让人类开始可以驾驭石油,也开始驾驭电力。这些新爆发的能量,再次提高了生产效率。
电气时代,随之来临。
第四次技术周期,大概从1950年左右开始。
二战结束,经济恢复,人口增长。这个时代,带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像核技术等等技术在民用领域得到发展,也推动了核能,航空航天等产业的进步。
第五次技术周期,大概从1990年左右开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让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个时代,诞生了像微软,像苹果,像谷歌,像阿里,像腾讯这样的公司。
互联网,也让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了亿万富翁。
那么,第六次技术周期呢?
很多人预测,会在2030年左右开始。而新一轮的革命性技术,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AI,有人说是新能源,有人说是区块链。
不知道。都有可能。
所有人都在等。所有人都在试。所有人都在赌。
没有人愿意错过。因为每一轮技术周期,都是一次新的巨大机会。
所以,你可能也听过这样的话:
人生发财靠康波。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这两句名言,是国内经济学家周金涛先生说的。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刚刚提到的四个周期:3-4年左右的基钦周期(库存周期)、8-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投资周期)、20年左右的库茨涅兹周期(房地产周期)、60年左右的康波周期(技术周期),互相嵌套。
如果用康波周期进行人生规划,60年的运动中,会套着3个房地产周期,20年一次。一个房地产周期,套着两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10年一次。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套着三个库存周期,大概3年一次。
所以,人生就是一场康波,1个技术周期,3个房地产周期,6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18个库存周期。人的一生就是这样。
周金涛先生,也根据周期嵌套理论,在2007年成功预测次贷危机,2015年成功预测了全球资产价格动荡。2016年12月,他因为胰腺癌去世。天妒英才。
图片
看到这里,你也许对周期有了更深的理解。
周期一定会来,周期也一定会走。周期里也藏着机会。
抓住一个比较大的周期,就能成为中产阶级,甚至实现更高的阶层跃迁。
但是,周期起起落落,万一周期下行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还是要做事情,但做哪些事情,一定是对的呢?
做符合趋势的事情,一定是对的。

9.一定对的趋势:效率越来越高
趋势,是不会回头的。我们只能顺应,不能违背。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体,只有当我们顺势而为时,才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如果找不到势,即使能力再强,也是徒劳无功。
商业世界里,有一个趋势一定是对的:效率越来越高。
效率高的,会干掉效率低的。
而决定效率的,是连接。连接带来效率。
假如我生活在原始社会,我祖父是猎人,我父亲是猎人,我是猎人,我儿子还是猎人。
世世代代打猎为生,靠山吃山,和外面的世界“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都是渔夫,靠水吃水。
他们永远吃不到我们家打的兔子,我们也永远吃不到他们家捕的鱼。
我们都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与外界没有任何连接的点。
图片
但是,假如慢慢人类开始聚集定居,形成了小村落呢?
村落里的人家,就开始有了连接。
连接,带来了交易的可能。于是,小村落里会出现社会分工。
男人耕种,女人织布。男耕女织,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互相交易。
这就是从原始社会,进化到小农经济的社会。
图片
再然后,连接效率进一步提高,出现了长长的、首尾相连的线段。
远在天边的一户人家,想从千里之外的你手上买布,怎么办?因为太远,你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这时,你们就需要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
中间节点从你手上买布,并不是打算给自己做衣服,他们单纯地只是想用更高的价格卖掉。
但也因为他们的存在,一次交换就像接力跑一样,被拆分成很多次交易,首尾相连。这就是“线段型商业文明”。
图片
丝绸之路,就是最典型的线段型商业。因为连接,中国的养蚕人,能把丝绸卖给欧洲的贵族。
而在现代社会,一件商品从品牌商到省级代理商,再从省级代理商到市级代理商,再从市级代理商到你家门口的小卖部,再从小卖部到你的手上,这也是典型的线段型商业。
线段型商业,也让世界上从此出现了一群既不是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的人群:商人。
再往后,连接效率继续提高。当越来越多的“交易线段”纵横交错,一些交易节点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成为了“超级节点”。
比如说,罗马。你一定听说过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种不断增强的“超级节点”,把商业文明带到下一个时代:中心型商业文明。
图片
在现代社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就是最典型的超级节点。有了它们,你就不用再从品牌商到省级代理、市级代理,一级一级来买东西了。
你可以通过这些超级节点,直接从品牌商那里购买商品。
连接越丰富,效率就越高,商业文明越发达。
而效率的进步,不会停下。
现在,因为有了直播带货,很多人开始从交个朋友的直播间,从东方甄选的直播间买东西了。
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自己喜欢的圈子和社群里消费。
你会惊讶地发现,超级节点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超级节点。
于是,我们就会开始从“中心型商业文明”,慢慢进化到“去中心型商业文明”。
图片
那么,未来呢?
连接,不会停下。
如果因为科技的进步,因为模式的创新,能让更多人实现自由连接自由联合呢?
也就是说,所有的节点,都可以两两相连。这会发生什么?
也许就会像科幻电影里演的一样,所有人类共享一个大脑,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人们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整个世界的沟通效率,交易效率,都会更加提高。
尽管这非常困难,甚至可能只在理论上发生。但这就是趋势。这个趋势就是,全连接型商业文明。
也许未来有一天,全连接型文明可以通过万物互联,通过脑机互联,通过区块链做到。
图片
所以,商业世界的运行,是有自己的趋势的。
这个一定对的趋势,就是效率越来越高。
当你在想一件事情有没有未来,当你在思考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有没有前途时,也可以用这个趋势来做判断。
顺势而为,才能大有所为。
图片

10.一定对的趋势:体验越来越好
除了效率越来越高,商业世界里,还有一个一定对的趋势:体验越来越好。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重做一遍。
做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把所有的东西,重做一遍。
但是,很多人一下子就会说:啊?那我过去就做得不好吗?我一直是靠产品和服务取胜的。
哦?真的吗?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让这个人问问自己:
你是研发团队规模大,还是销售团队人更多?是产品团队的话语权更大,还是营销团队更受重视?在各地开分公司,是为了招到最优秀的人才,还是只为了扩大市场规模?
有些人听完之后,头冒冷汗,脊背发凉。
网上也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个屠夫对养的猪说:来,咱们好好聊聊。
我特别重视你的想法。你今晚是想被红烧呢,还是油炸呢,还是被灌成香肠呢?
我都听你的。我为你服务。
猪说:主人,我想不被吃。
屠夫说:跑题了跑题了。我是问你,你打算怎么被吃。回答我。我都听你的。我为你服务。
所以过去我们一直对用户说,我很用心,我为你好,我掏心掏肺,我以你为中心。但心里的那句话都是,“我想吃掉你”,“我要赚钱”。
但其实很多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做得更好。
我出差时,曾经在一个机场休息室,看到过一个极度反人性的咖啡机。
图片
请勿使用。请勿使用。请勿使用。
如你所愿。我就不用了。
这是谁设计的?这个产品经理,应该拉出去祭天。
在很多场合,我也在想,把产品设计得有人性一点,就这么难吗?
明明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做到的。
比如说,指示。
不需要解释,一看就知道怎么用。
希望门被拉开,就设计个拉手,一看就知道要拉。希望门被推开,就设计一块小平板,一看就知道要推。
比如说,反馈。
反馈必须及时,甚至即时。遥控器按下后,指示灯必须变亮。手机开机时,必须要震动一下。
这些反馈,哪怕慢了0.1秒,有时都会让用户变得疑惑,甚至暴躁。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把用户当成了中心。其实没有。更多时候,只是把他们当成了提款机。
服务,也是一样。
只要更用心一点,就会让人的体验变得更好。
什么是用心一点?
有一次,我从车上拿下行李,走进酒店大门,门童对我说:刘先生,欢迎回来。
我被感动了。他怎么记得。
这就是用心。
还有一次,我入住房间,房间书桌上,放着一本《金融时报》,翻开了采访我的那一页。
我被感动了。他怎么知道。
这就是用心。
我也想,只要用心,估计他连我的鞋码都能知道。
在服务业,永远没有什么叫“能做的我都做了”。永远没有。你仔细想,只要仔细想,一定还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细节,值得重做一遍。
体验越来越好,这是一定对的趋势。
图片

11.必须实现的规划:碳中和
现在,我们聊完了波动、周期、趋势。但是在商业世界里,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关注,就是规划。
因为上下震荡的波动,循环往复的周期,一路向前的趋势,都会不可避免地对社会造成伤害和阵痛。
伤害,指的是资源环境的破坏。
阵痛,指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因此,政府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想要解决资源环境的破坏问题,我们就必须实现碳中和的规划。
碳中和,这是最近一两年被大家关注的词。新闻一次次刷屏,聊天也一次次听到。
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形式,使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为的二氧化碳清除量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
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全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你知道碳排放的问题不解决,将会发生什么吗?
我们大量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温度上升。
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生态环境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
比如说,南极冰层融化。
经过测算,如果南极的冰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会上升60-70米。
如果这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整个武汉以东,将全部被海水淹没。
那在珠峰买房子,可能才是最保值的。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次,我和钢铁业的朋友碰面。聊到环保。
我说自己有一段时间,明显感觉到蓝天多了。
过去大钢企上环保设备,小钢厂就糊弄糊弄。现在没有完整的环保设备,或者有但是不用的,不准开工。甚至直接关停。
过去城市为了GDP,牺牲环境,招商引资。现在一些城市,根本不把缴重大利税的钢企放在眼里。甚至,希望你早点搬走。
经济发展,要数量,但更要质量。
估计,这是因为环保指标,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乌纱帽指标。
碳中和,这是必须实现的规划。是动真格的。
而如果我们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罗振宇老师描述过这样一幅图景:
这意味着中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m³,比现在翻了一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6%以上,中国的生态环境会发生一次飞跃。
这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所谓的马六甲困境,也就是能源运输卡脖子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这意味着现在看到的所有燃油车,都将退出历史。那么大的汽车产业,将完全换一套产业链,换一套规则和玩法,重来一遍。
……
这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国家战略的胜利,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意味着我们会生活在更绿色,更安全的环境里。
图片

12.必须实现的规划:共同富裕
然后,想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划。
你一定有这样的感觉:钟摆正在从“效率”,转向“公平”。
过去,我们追求效率,把饼做大,努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带来的结果,也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未来,我们更加追求公平,把饼分好,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否则,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内卷”。
内卷,其实就是“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就是“消耗精力的死循环”,就是“努力的通货膨胀”,就是“拼尽全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这样,很多人就会选择躺平,也失去努力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三次分配。
商业,是第一次分配。
大家通过自己的勤劳创造,在商业世界里获得自己的收入。但是,这里面有不完全公平的地方。
因为出身、身体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等原因,都会导致机会的不平等。那些更有优势的,就会占据更多。
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
政府通过再分配,用税收、收费、补贴、救济等等方式,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平性。
然后,还有慈善进行第三次分配。
社会自发的慈善力量,分散在社会的毛细血管,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查缺补漏,润滑社会的运转。
共同富裕,就是通过这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让社会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当我们能理解了国家的规划,我们也就能理解已经发布的政策,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发布的政策了。
如果你以后看见要对中西部投资开发倾斜的政策,这是正常的。
如果你以后看见支持“农村美、 农民富、农业强”的三农政策,这是正常的。
如果你以后看见劳动法更倾向劳动者,更加限制劳动时间,增加最低劳动工资的政策,这是正常的。
如果你以后看见更多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这是正常的。
如果你以后看见更多反垄断的政策,这是正常的。
这些,都是正常的。
这也是正确的,要支持的。
因为为了解决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为了解决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为了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必须这么做。
共同富裕,是必须实现的规划。
图片

13.所有的机会,都藏在变化里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切的最开始。
如何理解今天的商业世界?2022年、2023年、未来、以后,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所有的机会,都藏在变化里。
商业机器,也在这些变化里,暴走运行。它不会回头,也不会停留。我们必须理解这些变化,然后跟上它的脚步。
1,商业机器,就在波动、周期、趋势、规划,这4种变化里运行。
2,随机波动,不需要过多关注。我们更应该关注长期价值。
3,红利波动,当有红利时,抓住红利,没有红利时,苦练实力。
4,结构波动,稀缺性在价值链里,是会流动的。谁稀缺,谁就赚钱。
5,意外波动,敬畏极端风险。不能被一场意外突然带走。
6,小周期,是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差不多3-4年一次。
7,中周期,是朱格拉周期(投资周期),差不多8-10年一次。
8,大周期,是库茨涅兹周期(房地产周期),差不多20年一次。
9,更大的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周期),差不多60年一次。这4个周期,互相嵌套。人生发财靠康波。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10,顺势而为,一定对的趋势,是效率越来越高。
11,顺势而为,一定对的趋势,是体验越来越好。
12,理解规划,碳中和,是必须实现的规划。
13,理解规划,共同富裕,是必须实现的规划。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商业机器,就在这些变化里运行。无休无止,永不停息。

最后的话
写到这里,文章就快要结束了。
但是,我最后还是很想和你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卡车司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
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开着卡车,在高速公路上来回奔波。
日复一日,起早贪黑,还不挣钱。
因为一辆卡车才能拉多少货啊。没几吨货,就需要一个司机送好几天。还很耗油。
所以,这个行业并不赚钱。
但在1953年的一天,麦克莱恩突发奇想。
卡车的陆运效率不高,那水运呢?装货量大,用人少,还省油。
我运货时,能不能不要全程走陆运?
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来运货。然后在下一段,再换回卡车送到目的地。
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个“突发奇想”。
为什么?一会你就知道了。
我们先看,这个想法当时到底可不可行。
在麦克莱恩有这个想法之前,水路运输主要是靠“散船”。
散船,就是一包一包的东西,由码头工人,从一个码头搬上船,散装在船舱内和甲板上。运到另一个码头之后,再由那个码头的工人搬下船。
散船,解决不了麦克莱恩的问题。
因为这些码头工人再强壮,也不可能背得动卡车后面的大铁箱子。
我总不能把卡车开到码头,然后招呼大家卸货装船,到了另一个码头后招呼大家再卸货,再装车吧。
这样需要更多的工人,成本更贵。
有多贵?
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运输,每吨啤酒的运费大约是4美元。太贵。
关键时刻来了。
麦克莱恩想,那我能不能只要码头,不要码头工人?
我能不能直接用吊车,把大铁箱子从卡车吊上船,到下一个码头后,再用吊车吊上卡车呢?
这样,卡车和轮船不就联运了吗?工人不也省了吗?
没错。这就是“集装箱”。
他的这个想法,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被很多人耻笑。
但是,他坚持尝试。坚持尝试。坚持尝试。
1956年,麦克莱恩终于完成了集装箱的首航。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吨啤酒吗?
它的运费,因为麦克莱恩的集装箱,从4美元,降到20美分。只有原来的5%。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因为麦克莱恩的伟大发明,全球集装箱运输的时代也随之到来。
在过去,每运输100元的东西,成本可能就高达25元。
如果100元的原材料,运到中国就要25元,运回去又要25元,你想想,中国还会有“世界工厂”的地位吗?
50%的成本,足以抵消中国的成本优势。
而因为集装箱,一只iPhone从深圳蛇口运到韩国釜山,现在只需要3分钱人民币。
因为这便宜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输成本,世界各国才能把各种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现货等等,在各国之间运输、加工、制造。
这才有了中国制造。
可以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
甚至可以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中国制造。
这是个听上去激动人心的故事。
但是,故事还有另外一面。
那些背不动集装箱的码头工人们,他们怎么样了?
是啊。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他们顽强抵抗。
面对他们怎么也不可能背动的集装箱,面对商业机器暴走时带来的失业,码头工人们开始纷纷抵抗。
甚至有些地方,孔武有力的码头工人,暴力占领码头,愤怒地要求和船运公司谈判。
那最后怎么办?
最后,船运公司选择了妥协,答应分享一部分利益给工人们。
工人们估计也想,我也不想一辈子做苦力。
还是拿点钱,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不要成为自己吧。
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处于变化的时代,我们对码头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但是,你难以想象,如果码头工人胜利了,全球的码头都还是码头工人背货,所有集装箱都被拒之门外,那么中国因为全球化的40年崛起,也就同时灰飞烟灭了。
如果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你都不知道应该为胜利者欢呼,还是应该为淘汰者悲哀。他们什么都没错。只是因为变化发生了。
《道德经》里有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所谓仁慈。它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路径变化。麦克莱恩、张克莱恩、李克莱恩,因为顺应变化一飞冲天了,码头工人、汽车工人、建筑工人因为抗拒变化水深火热了,那都是你们的事情。与我无关。
商业世界,也是一样。商业机器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它头也不回地一路暴走,走向更远的远方。
我们无法停下脚步,但是我希望,在这一路上每一个人都能看清变化。
我也无比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撞见一次好的波动,抓住一轮大的周期,拥抱一次真的趋势,跟上一次对的规划。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所不同。
共勉。
原创文章,@云鸣通网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