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饥肠辘镜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贵。不曾尝过无依无靠的滋味,听不到冷嘲热讽的话语,看不到不屑一顾的冰脸,你就无法塑造坚强刚毅的性格。
民间有一个习俗,给新生儿先喂以大黄,然后喂以甘草汁,之后才可以正常喂食。大黄略带苦味,甘草徽甜,如此“先苦后甜”,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做事要先吃苦,然后才吃到甜。也正是这样,才能品味到甜的来之不易。
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吃不了苦。他们总是对目前从事的工作不满意,频繁跳槽;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总以为自己有了高学历,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就等于具备了获取成功的一切因素,也就不用再吃苦了,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学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力。结果舍不得吃苦,成了人生中的逃兵。
看看那些取得耀眼成绩的企业家们,哪个不具备吃苦的精神呢?
对王永庆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他并没读过多少书,从小在米店当学徒,后来一步步发迹,成为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王永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四个字--“吃苦耐劳”。这也是他自己说的。
小时候,王永庆家里十分贫穷。由于他在兄妹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六岁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着脚,担着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后两百多级高的小山坡,再赶到山下的水潭里去汲水,然后从原路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不过,这也锻炼了他的耐力。
小学毕业后,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王永庆没有继续去上初中,而是来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在那儿待了大概一年,他的父亲见他有独立创业的潜能,就向亲戚朋友借了两百块钱,帮他开了一家米店。
米店虽小,但王永庆精心经营着。为了建立客户关系,他用心盘算每个客户际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的消耗量,比如一家十口人,每月需大米二十公斤,五口之家就是十公斤,他按照这个数量设定标准,当他估计某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了的时候,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这种周到的服务一方面确保顾客家中不会缺米,另一方面也给顾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顾客更是感激不尽,自从买过王永庆的大米后,再也没到别家米店去过。
当然,王永庆这样送米上门,不一定当时能拿到米款,但王永庆不以为然,他想,对于大多数领薪水的人来说,没到发薪之日手头也没有几个钱,于是他牢记每个在不同机构上班的顾客,每月是哪一天领薪水,就在那一天去收米款,结果十有八九都能让他满意而归。
王永庆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单独卖米,他并不满足,为了减少从碾米厂采购的中间环节,增加利润,他增添了碾米设备,自己碾米卖。在王永庆经营米店的同时,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一般到了下午五点钟就要停工休息,但王永庆则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结果是:紧邻的两家碾米厂,日本人的业绩总落后于王永庆。
如果你不能狠下心,让自己吃苦,就积累不了足够多的经验。“纸上谈兵”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对于很多刚进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唯有吃苦耐劳、以勤补拙、才能让自己真正走向成功。吃苦,也是一种资本。没有经历饥肠辘辘的痛楚,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贵;不曾尝过无依无靠的滋味,听不到冷嘲热讽的话语;看不到不屑一顾的冰脸,你就无法塑造坚强刚毅的性格。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一个人如果身体上不怕劳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业中不怕起伏,奋斗中不怕艰险,那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苦尽甘来”说的就是其中的道理。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上帝爱你,才叫你吃苦。”中国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谁不是先吃“苦”然后才会获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种资本,一种保证今后能够得到甜的资本。
发表评论